top of page
搜尋

黃黃靜嫺:培育成就動機的關鍵

  • design0027
  • 2015年1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當家長們想如何培育子女的成就動機,應先認識有哪些要素會影響成就動機的出現及形成。這些要素包括:

1. 比馬龍效應 / 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2. 習得無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3. 成功需要理論 (Need for Achievement)

4.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或 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比馬龍效應實驗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比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是指人(孩童或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得更好的一種現象。

研究目標:

如果我們對某些人(通常是學生或孩子)期望較高,通常他們的表現就越好。

實驗:

美國推行有關教育心理的「比馬龍效應」實驗,研究人員在一批小學生當中,先測試他們智商,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組,然後對教師聲稱這批實驗組學生是「資優兒童」。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組學生(被聲稱是「資優兒童」)測試智商,發現他們的智商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結論:

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是近代教學研究的重要發現,比馬龍效應意思是指假若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學生,即使他們並非真正的資優,但是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終他們亦會自自然然地成為資優學生。

比馬龍效應的應用:從建立子女的自信和自尊來刺激學習動機

看了比馬龍效應的實驗後,大家會好奇地問:『為甚麼本來僅是平均資質的學生,被點名為資優兒童後,智商發展會突飛猛進呢?』

原來,由於教師們對被假稱為「資優兒童」的學生特別照顧,令這批學生能夠從老師的特別關懷、重視、鼓勵,肯定以及愛護中,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和自信,激發了學習動機及啟發了他們的上進心,結果加快了學習及成長進度及能力。

「比馬龍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類似,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一個人假若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但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在這裡,我又給大家分享一個例子。有一次,與一些老師們閒談,內容說到:他們發現名校學生的表現,都是比較有自信及主動。例如,他們跟他人對話會表現大方得體及會主動探索問題等,所以給別人有很好的印象,覺得他們醒目聰明。正所謂「唔打得都睇得」。

筆者的兒子曾就讀於港島某名校,原來老師會常常向學生們說出學校的期望,以及常常肯定他們的表現。例如:有一次我的兒子對我說:「老師說我們的學校經常培養出許多出色的人。」又說:「老師說我們將來會像師兄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人,可能會是治理香港的高官呢。」讓孩子們清楚明白老師們對他們的要求與期望,使學生們感到被肯定,提昇自信及自我價值。最重要是,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夢想、一個希望、一個人生目標。

家長們,你想不想你的子女能夠表現得更主動、更出色、更有學習動機?那麼,就給他們來個比馬龍效應吧!讓子女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使平庸的他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切記,勿使他們認定自己會是失敗,那麼結果通常真的會失敗。

作者資料:

黃黃靜嫺

具專業輔導碩士學位(美國Olivet Nazarene University)及社會工作學士學位(香港理工大學)。現為註冊社工,有20多年社工經驗,擁有資深的社會服務及輔導工作經驗。長期致力研究及發展心理、情緒及家庭輔導與培訓工作,對解決個人心理困擾、兒童身心成長培育及親職教育皆建立其獨特的見解和輔導心得。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