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黃靜嫺:提昇子女內在學習動機

我建議家長幫助孩子減少對外在動機的依賴,只有孩子覺得是為自己而學習時,他們才會學得最好及從中找到學習真正的樂趣;培養子女的內在動機,才可使他們產生自主的學習行為,個人從活動中取得樂趣和滿足感,無需靠外在的獎罰來推動。 孩子被建立了內在學習動機後,會在家長的鼓勵及讚賞下,漸漸地產生一種內在需求,就是想要獲得成功或卓越的內在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稱為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今期,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才使孩子得到內在學習動機。在談及培養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我們要認識情緒對學習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情緒與學習的關係 • 情緒的改變可以產生動機讓人改變。 •情緒也必須妥善處理,才能讓大腦發揮壓制干擾因素的能耐、管控學習的機制。即是說,情緒同時扮演著觸動(專注、記憶、分析……)和干擾(忽略週遭的干擾及誘惑)的力量。 •將情緒與大腦控制種種條件加起來,就能預測出孩子學習效果的好壞。 原來,情緒產生自大腦的邊緣系統,亦是自我獎賞中心。大腦的邊緣系統是主要生產影響情緒的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它亦是掌控情緒及學習能力(記憶和專注)的重要部分。 神經科學認為,大腦自己能夠製造獎賞,令我們從進行著的活動(工作或學習)中產生喜悅、滿足及成功感。這些獎賞稱為「鴉片劑」。只要是正向的學習經驗,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做出欣喜的反應,也就是給自己「內在獎賞」,以觸發內在學習動機。 那麼,如何才能夠使子女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如何才可激發子女有正向學習情緒?是獎勵嗎?是責罰嗎? 有關兒童的學習動機的心理實驗(一) •美國的研究:在幼兒院裡,讓一些3至5歲的小童用箱頭筆繪畫,並把他們分成3組。 •其中一組繪畫前,研究員告訴他們作好圖畫後,會得到一張有閃亮星星和紅絲帶、可寫上自己名字的精美獎狀。 •另一組在繪畫後才意外地得到同樣的獎賞。 •最後一組則沒有獎賞。 研究員最感興趣的是,之後小孩會否自發地再去繪畫。結果顯示,第一及第二組的小朋友,因沒有獎賞,很快便放棄繪圖畫的活動。反之,第三組的小朋友,在沒有任何獎賞,仍然持續自發地再去繪畫。 有關兒童的學習動機的心理實驗(二) •另一項有趣的研究是,讓兩組幼稚園的兒童進行一項有趣的遊戲。 •第一階段:兩組都不給任何奬勵,結果兩組兒童都十分投入地進行遊戲! •第二階段:給一組兒童以糖果為物質奬勵,另一組不給任何奬勵,結果得到奬勵的那組兒童對該遊戲的興趣明顯降低了,而未獲得奬勵的那組兒童仍然表現出很大的興趣!   上述兩個實驗證明:外在的奬勵會使得兒童對本來有內在學習興趣的活動,變得没有興趣了。 獎勵不可激發學習動機   利用獎勵來控制學習動機的後果:適得其反。反而,會削弱孩子自發學習的動機。許多研究顯示,以有形的、物質的獎賞來吸引別人完成一件事,往往扼殺了個人自發的意願,削弱內在動機,這影響,在年紀小的孩童特別顯著。反而無形的言語鼓勵,能提子女活動中有意思的部分和做得出色的地方,因而增強趣味,這影響,在青少年身上尤其適用。 總結而言,外在的獎賞對學習動機的不良影響: •取代內在自我獎勵系統 •學習的目的由成功的意義轉為物質上的利益 •掩蓋了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長期運用,必定降低學習動機,反而養成子女惟利是圖,斤斤計較的學習態度 因此,家長不應運用外在的獎賞來刺激子女的學習動機。那麼,家長應做些什麼,才可幫助孩子建立自發的學習動機?方法十分容易,請留意本專欄下期的分享。

撰文:黃黃靜嫺 具專業輔導碩士學位(美國Olivet Nazarene University)及社會工作學士學位(香港理工大學)。現為註冊社工,有20多年社工經驗,擁有資深的社會服務及輔導工作經驗。長期致力研究及發展心理、情緒及家庭輔導與培訓工作,對解決個人心理困擾、兒童身心成長培育及親職教育皆建立其獨特的見解和輔導心得。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