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原因(下)


假如父母未能及時察覺孩子這些需要和感受,兒童很容易會以不適當的方式,去處理這些不安情緒和壓力。因此,問題的重點不單單在於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父母如何有效地回應孩子在行為背後,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需要。

要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內在資源,就必須要提供一個有利的成長環境,讓個人能在安全的關係中,經驗到真誠、接納和同理的了解。這樣,孩子便自然能發展出成熟和健全的人格。

事實上,很多家長也希望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是因著孩子年紀小,往往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圖,而父母也不知從何入手,去找到孩子內心的答案。

其實,人際溝通中只有約百分之七是口語訊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透過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傳遞訊息,包括:眼神、表情、動作、姿態、聲調和語氣等。即使初生嬰兒,也能以非語言的溝通方式表達他們的喜好和感受,而父母也能了解及回應他們的需要,只是當孩子開始學會以語言表達後,父母很容易會依賴語言的溝通,而忽略孩子非口語所表達的訊息。

孩子只有經驗到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是被接納和肯定後,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因此,假如父母能多接納及同理回應孩子發脾氣背後所經驗的挫折感和憤怒,並信任孩子是有能力從錯誤中學習的話,孩子便能在安全的信任關係中成長,成為一個成熟和負責任的人。

撰文:李慧芝(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lid@familydynamics.com.hk

www.familydynamics.com.hk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