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榮教授:欣賞世界 回歸大自然
- design0027
- 2015年1月1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因著工作的關係,過去幾年我有很多機會到世界各地探訪或出席會議。在2012年6月中,我被選為一個教會機構的代表,出席美屬薩摩亞世界傳道大會周年會議,讓我這個一向在都市長大的人,首次在這南太平洋小島度過八至十天。箇中的體驗令人感受良多。
薩摩亞人待客之道
香港人認識這個地方,大概是透過薩摩亞人來港參加七人欖球賽。美屬薩摩亞面積只有香港五分之一,住房以木材搭建,人民以務農維生,自耕自足;沒有高樓大廈和高科技生活用品,然而薩摩亞人開朗、樂觀,非常珍惜朋友;物質或許不豐富,但生活豐盛,展現出一股充滿熱情的生命力。這令我想起自小便經常歌唱的兩首聖詩:
「一切美麗光明物,一切活潑生靈,
一切聰明可愛物,都是天父造成。
每朵開放的小花,每隻唱歌小鳥,
鮮明顏色天父加,羽毛是祂所造。」
「這是天父世界,孩童側耳要聽,
宇宙歌唱四圍響應,星辰作樂同聲。
這是天父世界,我心滿有安寧,
樹木花草,蒼天碧海,述說天父全能。」
在幾天的會議中,我們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不單有機會出席會議及工作坊,亦有機會參觀當地的教會機構及家庭村落。每到一地,我們百多名代表都受到薩摩亞領袖和村民的熱烈款待,薩摩亞人物質不富裕,擁有的不多,卻拿了最佳的東西來招呼客人,這使我們非常感動。他們同時有謙卑之心,懂得尊重、善待大自然,自覺維持大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在我看來,這些正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有待培養的品質。

愈富裕愈遠離大自然
相比薩摩亞,香港是極為富裕的社會,食物、生活物品及享受林林總總。習慣了在香港這樣的大都市生活的朋友,每天生活節奏急速,對人對事往往要求多多,稍為不滿就公開表達或投訴,卻愈來愈遠離大自然──不單是肉體上,更是心靈上。
大自然提醒我們,世界上總有一個主宰,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正是自然的規律: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實在顯得渺小,然而世界上很多都市人都不懂欣賞大自然的奇妙,亦缺乏珍惜資源及愛護環境的心態。
這次太平洋島國的體驗令我非常難忘,反省了一些人生問題:第一,人生是否一定要不停地去工作、累積金錢、財富、名譽、地位呢?第二,都市長大的孩子是否在學術或者藝術體育上做出成績才叫做成功呢?人生的目標和理想可否回歸大自然呢?第三,作為一個活在浩瀚宇宙的人,我們又如何培育下一代的生命特質?如何能更親近造物的主宰呢?
薩摩亞人提供了不一樣的答案。論經濟發達程度,香港遠超薩摩亞,但我們可以向薩摩亞人學習,如何自愛、愛人和尊重大自然;並學習重拾人性真摰的一面,堅忍及微笑地去面對人生每一個的挑戰。
撰文:黃成榮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