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成榮教授:亦師亦友 親子溝通有法

現今社會資訊發達,孩子能在電視和互聯網內得到許多的資訊,若果父母不採取主動,孩子的性格及價值觀很容易受人影響,父母亦容易與孩子出現代溝。

建立親密親子關係

筆者是大學教授,亦有參與很多公職及志願團體的義工,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筆者與很多家長一樣,很難抽出時間與孩子相處。但是,筆者在他們還小的時候,便下定決心多給予親子時間;除了必要的工作,盡量少外出應酬,堅持晚上在家一起吃飯,與孩子溝通及分享日常瑣事。還記得孩子還在童年階段時,每星期日我們帶他們到教會的主日學及崇拜,假日時更一起去公園玩耍、游泳、旅行等,藉此了解孩子平日的想法及玩意,這個習慣是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好開始。

給予孩子安全感

父母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十分重要。童年是人生階段中最單純而又最脆弱的時候,而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是來自與父母親密的接觸及被父母肯定。筆者有一些朋友常常搬家,這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也有很多作父母的朋友常常不歸家,或說話不算數,這些家庭的孩子也不會有安全感。外國有很多研究指出,安全感強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相較於其他缺乏安全感的同齡孩子,會表現得較為主動及樂觀,並更能面對困難,將來的發展亦較為理想。

不應將孩子與別人比較

影響親子關係的另一要素,是父母對孩子期望與孩子自己的期望不協調,這現象在學業上尤甚。在香港這個只著重於學業成績的社會,家長平日難免會因孩子的成績而憂心,甚或與孩子發生衝突。但家長要切記,學業成績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份,切勿因學業成績高低而犧牲了與孩子的親密關係;要讓孩子有多元化能力及健康成長,其實比只著重於學業成績重要;作為父母,更不應將孩子與別人比較,因這不但會加添孩子的壓力,亦會破壞良好的親子關係。

切忌發洩情緒在孩子身上

筆者明白父母平日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有時難免會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但父母一定要學習忍耐及管控自己情緒;更應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學習正確的宣洩情緒方法及發展良好嗜好,開懷地生活。如家長感到自己情緒激動,宜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千萬不說負面的話,如「你真是沒用,我不愛你了」、「為什麼你總是比別的孩子差?」、「你學下人啦,人地樣樣都叻過你﹗」或「你正一舵衰家!」等,這不單會破壞親子關係,更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自信及性格發展,孩子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怕事懦弱,又不懂應如何與人相處及交往,情況往往比父母想像中嚴重。

「開放式」問題代替「封閉式」

父母平日宜多與孩子分享感受,聆聽孩子的需要,以「開放式」問題代替「封閉式」問題去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意見,不要只顧幫孩子安排一切,要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參與的機會,孩子才覺得父母尊重他,漸漸地亦會願意與父母分享。如孩子做錯事,父母應給孩子反省時間及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及過錯;如只懂責罵及懲罰孩子,但孩子又不明白為什麼會受罰,這樣對他們是沒有用處的,因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甚麼錯,日後他們再犯錯的機會亦會很高。父母也要緊記,如孩子做了正確的行為時,父母應公開表揚,但當他們犯錯時,父母便應私下責罰,但切忌對孩子進行體罰。父母亦需要向孩子說明,雖然他今次犯錯了,但父母仍是很愛他的,要讓孩子時刻都能感覺到父母的愛。

最後,父母亦可藉著旅行的見聞,或以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動物、植物或大自然的狀況等,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教導孩子對不同種族、性別、年齡的人有所尊重,孩子發展理想的同時,亦要顧及社會上不同人士的需要,學習以毅力去實踐公平、公正及公義等價值觀。

撰文:黃成榮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