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壓力大想輕生 家長莫掉以輕心
- design0027
- 2014年11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報章不時有自殺的新聞,反映成年人生活或工作壓力爆煲,最近更有報導指,竟然連幼童也有輕生的念頭!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表示,8歲以下求診者個案每年約百人,跟10年前比較高達10倍!有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更表示接獲五歲女童求助,她因不勝頻繁的升小一面試而壓力過大,曾向家長透露「想死」。 記:記者 M:Michael(沙田官立中學家長教師會榮譽顧問、九龍城浸信會青少部部員及成長班導師) N:Noel(香港中文大學家庭輔導及家長教育碩士、九龍城浸信會輔導員) 當你看完以上報導有何感受?為什麼連小孩都會出現自殺念頭? M:現在的父母都是在競爭的年代成長,今天所擁有的靠雙手打拼得來,因此把力爭上游的觀念都投射在朋友身上,想他們更加優秀、更加與眾不同,所以在學業以外,要求子女參與另類的活動,例如學西班牙文、歌劇;又很願意花費,讓他們暑假去歐洲遊學團等;又因著中國人的傳統思想,認為讀書十分緊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當人人都為子女安排多個面試、參加多個課外活動時,自己不跟風就會落後於人。 然而撫心自問,真的有這些需要嗎?是否一定要將自己以前考不到的學位、不懂得的外語、學不到的音樂知識等,全部都要小朋友幫你圓夢呢?尤其現今主要只生一個小朋友,家長就把所有寄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這等於把難以負荷的壓力扛在小孩子的肩膀。當小朋友說到「想死」,相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的壓力一定大到不能承擔,可能是父母在言語再三催逼,更在日常生活中施以重大的壓力。 N:很多時候,家長盡量在言語上不逼迫子女,以為自己已是「適可而止」,但不知不覺在上「出賣」了自己。兒童心理學認為,小孩懂得從身體語言,知道別人的想法。試想想,家長把全部資源放在同一個小朋友身上,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家傭緊緊地監管著學習進度,孩子又怎能沒有壓力呢? 如何察覺小朋友的情緒問題?家長該如何紓緩他們的壓力呢? N:父母只要張開眼睛、打開耳朵,就會察覺。例如如小朋友平時喜歡去麥當勞、喜歡打機,突然失去了興趣;整天躲在房間用被蓋頭;跟他們說話時,眼神不會與父母接觸;不願意跟家人一起活動、成績下跌、集中力不夠等,很明顯是對「不對路」。 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與子女一向都沒有好好溝通,就很難發現這些徵狀。所謂「溝通」,不是你問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好像「今天有沒有給老師罵呀?」這些都是阻礙溝通的原凶,因為這樣灌輸了「我每天上學就會讓老師批評」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這樣跟小朋友說:「今天有什麼是最開心呀?」問的問題都需要正面。 M:家長亦要鼓勵小孩用言語表達自己,因為從心理學上的解釋,說話有助釋放及減輕內心痛苦。但記得,不要只是一味問問問,這樣只會令子女覺得被警察「盤問」,不能去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他們的壓力。萬一小朋友不幸出現情緒問題,家長就要第一時間尋求協助。社會上有很多資源幫助小朋友,例如一些免費輔導服務或精神科醫生。 N:回想多年前,我幫小朋友報了3間幼稚園。去面試前,趁開放日帶他們去遊歷一下學校的環境、見一下老師。這樣,小朋友去面試時的心情就不會太緊張;就算入不到心儀的 學校,家長都應做「影帝影后」,讚賞一下學校,有信仰的可以說「多謝天父給我這間學校」,盡量給予小朋友正能量。 M:另外,家長要令小朋友知道,就算子女考不上心儀的學校,父母仍然很疼愛他們,否則小朋友可能想歪了,以為自己做了「錯事」,而自責「都是我做得不好,令父母生氣」。
撰文:趙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