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老虎媽媽大戰小魔怪
「醫生,你教我怎辨!他還是不肯吃。」一個氣急敗壞的媽媽挾着一個蹦蹦跳的四歲小男孩來覆診。看上去,一臉憔悴的好媽比小孩更多幾分像病人。見小孩子龍精虎猛,甫進診症室已在診視床攀上爬落,還把玩床頭的玩具公仔。四天前他扁桃腺炎初發,發高燒,喉嚨痛得吃不下嚥,兩行眼淚流着來看我。吃了藥三天,現在眼前的他有多「病」,心中有數。 「退燒了嗎?」「吃了你的藥一天多,便退了。」「鼻水和咳嗽呢?」「只是少許,最煩人的是他還是不肯吃──喂!你立即給我安靜坐下來!」原來媽媽看見小孩站在診視床上彈彈跳跳,便嚴厲喝止他;隨即又收斂了威嚴,一臉失措無助的向我道:「我真的搞不定這個小魔怪。」 小男孩聽到媽媽稱他做小魔怪,似乎覺得很過癮,「咔」的一聲笑了出來。「你還是這樣嘻皮笑臉,我叫醫生給你打針!」面對這個眼睛大大,一副童星相的兒子,媽媽厲聲斥責到一半,已變作帶笑指罵,阻嚇力銳減。我嘆了口氣,除有感媽媽的無助外,就是感慨我這個醫生又再被家長搬出來嚇唬小孩,被歸類為「吖嗚婆」、「拐子佬」一幫的角色。 檢查過小孩的喉嚨,炎症已消退得九九十十,斷沒有再吃不下嚥之理。「他真的什麽也不肯吃麽?」我再向媽媽詢問。「哼,正餐一點也不肯吃,他頸項真的硬,又哄又罵都不成。」這時男孩一臉沾沾自喜。「那麽,正餐以外呢?」我問,把語調稍稍提高,暗示我已洞悉了底蘊。 「他只肯吃糖,薯片和喝牛奶。」果然不出所料,吞嚥困難有高度選擇性,絕食也是條件性的!「為什麽他還會有糖吃?」「其實我早已把糖果零食收起來,誰知他去哄菲傭姐姐……」原來有個奸細!媽媽不輸得一塌糊塗才怪!「那你有沒有限制他喝牛奶?」「這是他唯一肯喝有營養的東西,只有隨便讓他到冰箱去拿。」換句話說,就是讓他為所欲為。 「每天定時給他限量的牛奶,不夠飽就要他正正經經吃飯;」我以指令式的語氣對媽媽說,「嚴格控制零食,訓令家傭勿做『無間道』。孩子若繼續鬧彆扭,不要動氣,心平氣和對他說:『媽媽已為你預備最好的食物,我不想你餓壞,快吃吧!』要預計到他會反抗,但要堅守立場,不容寸退,否則你怎樣發火罵他,他都只把你當作紙老虎。」 不少家長管教子女,都想做到恩威並施,但很多時掌握不到何時要施恩,何時須施威,結果常在一些要堅定以威嚴去處理的事上「格外施恩」,使管教失效。子女一「得戚」,父母陣腳一亂,怎樣發火開炮也於事無補。久而久之,家中的長幼架構(family hierarchy) 逆轉,孩子成了小霸王,而本是一家之主的父母則淪為被玩弄於股掌的臣下。資深親子教育家理盧幼慈(Norma Leben) 說得精警:父母是「供養」子女,不是「供奉」子女。 「試試我提議的方法吧!如果不管用的話,再來找我。」媽媽似乎有所領會,向我報以微笑,便帶她又愛又恨的小魔怪離開。我希望下次他們再來時,不會是媽媽又要我為孩子打「聽話針」!
撰文:馮偉正醫生 「家庭動力」名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