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正幼稚園張廣德校長專訪
- design0027
- 2014年11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選讀心儀幼稚園,相信是大部份家長所關心的。然而,選校學問「博大精深」,往往令家長無從入手。今期《愛家‧生活》走訪知名幼稚園:香港培正小學(幼稚園)的張廣德校長,分享了多年處理幼稚園入學面試時的經驗,談及家長特別要注意的寶貴事項,以及培正的辦學理念。
黃:黃成智先生(《愛家‧生活》管理委員會主席) 張:張廣德校長
收生標準 黃:很多家長都十分關注,作為名幼的培正幼稚園有何收生標準?如何甄選學生? 張:我們的老師每次會帶8至10名小朋友入課室,進行集體面試,家長要在門外等候。我們十分著重小朋友自己與別人的溝通能力和態度,例如會不會掙玩具?有沒有禮貌?懂不懂得舉手發問等。另外,個別老師會問一些問題,考考小朋友的即時反應。參與面試的老師們,都有極豐富的教學經驗,所以觀察小朋友的反應後作出評估,就決定是否適合取錄了。另外,我們十分重視親子關係和家長培育。當家長陪同小朋友來學校時,我們會觀察小朋友的反應,會否太過依賴?家長會否過份呵護?我認為,家長過於保護孩子,反而影响他們正常發展,因為將來他們需要獨立。 黃:如果孩子考不進名校,家長應如何面對? 張:首先,我認為小朋友入了名校,並不代表成長會一帆風順;相反小朋友入了一間家長不是心儀的學校,也不代表日後發展較差。就以培正為例子,有六年級的學生不能升上本校的中學,起初當然有些不開心。後來,得知他在新的中學有十分好的成績,中三考到全級第二、第三名!如在培正可能只考到200幾名,因此他有很大的滿足感,十分開心。 就算不是名校,亦有他的發展空間,因為現在很多學校都有不同的活動,小朋友在其他學校也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做家長要懂得釋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況且,家長的情緒會影響到小朋友,他們會認為考不到某學校,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從而影響他們日後的發展。

人才輩出 黃:大家都知道培正培育很多名人,好像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等,你們怎樣可以達到這樣輝煌的成果呢? 張:培正成功之處,就是從辦學至今我們的課程可以自由發揮,從而造就一眾人才。這優良的傳統,要追溯至四十年代。當時,有一群在數理上比較出色的知識份子來港,他們在資歷上是可以教大學的,但因為那時香港還是英國殖民地,他們的學歷未能得到認可,因此唯有到中學教書。培正知人善任,聘請了他們,更讓他們編寫教程,因此學校的數理成績大大提升了!當時校長給他們很大的教學空間,所以他們亦教得很愉快。 除了數理,語文也是我們重視的科目。第一屆中學文憑試的狀元,就是拿到七科5星,其中包括很多學生都沒有信心考得好成績的中文科。
發掘天份 黃:現在的香港教育制度除了要求學生在學術方面要達到一定水平外,還強調「一生一體藝」,以培養學生對體育和藝術的終生興趣。你們對此有何意見呢? 張:除了學術科目,現在的家長同樣著重體藝。有時候,家長逼得學生太緊,更為他們安排發展何種體藝,一直到中學和大學。雖然,體藝在當今社會相當重要,但希望家長不要因為體藝「重要」這兩個字就過份去催谷小朋友。 培正的優點是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結成「一條龍」學校。幼稚園基本上是100%升小學,小學升中學亦達85%。可以說,培正學生會有十多年的時間在校內成長。我們的教師團隊會慢慢從幼稚園至小學,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才能,到中學就正式去實踐自己的專長,避免出現「錯配」。錯配的意思可用以下例子說明:小朋友游泳的天份較彈琴的好,但家長則認為彈琴才有用,就去催谷小朋友過度練習,很容易忽略了其他更佳的發展。 我們的老師團隊會觀察到學生不同的才能,並將他們分類。例如學生的說話能力較強,就給予他更多訓練。所以,我們也會把在學的觀察及分類告訴家長,建議學生是適合那方面發展,從中家校合作重點栽培。 辦學理念 黃:培正有何辦學理念? 張:培正校董會的目標很明確,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傳福音,讓學生認識主,在日後有機會真正相信耶穌。我們的中學會有生命教育科,教導學生基督教的信仰知識。此外,老師在不同科目及活動都可以聯繫到聖經教導的。例如在常識科,老師會跟學生說,神創造世界本來是好的,只是人犯了罪,弄得世界亂七八糟,破壞環境;去栽培學生溝通技巧時,會引用聖經的教訓,就是多說造就人的話。另外,我們會有感恩週的活動,鼓勵學生買禮物給別人或送食物到食物銀行,目的是想學生做有愛心的人,貢獻社會。
撰文:趙永泰 攝影: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