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吳秉堅:我的成長與音樂路

當提到我的名字「吳秉堅」,很多人會聯想起我在80年代創作的現代詩歌《齊唱新歌》。時至30多年後的今日,我仍然參與音樂製作,創立了「全心製作有限公司」,最近推出了音樂專輯《We Are One》;另外我會在教會訓練音樂人、帶領詩歌敬拜等等。從今期《愛家.生活》開始,我撰寫連載專欄,分享我在音樂旅途上的心路歷程,以及有關音樂的題材。 幼稚園指揮家   不少朋友都想知道,我從何時開始接觸音樂?那就要從我孩提時代說起。我記得當時就讀一間由浸信會開辦的幼稚園,畢業禮有很多表演。當時很流行敲擊樂,練習時一班的同學亂打一通,當時老師就對我說:「吳秉堅出來,幫手指揮同學。」 其實那時候不知道指揮是甚麼,「膽粗粗」就模仿別人去指揮。老師可能因此發現我有音樂天份,畢業禮時他就負責彈琴,更安排我做指揮。在場爸爸媽媽看到我,就奇怪:在幼稚園為什麼會學到做指揮呢? 一人學費兩個人學 到了小學時,家姐有機會學琴,我便跟爸爸說:「我都想學琴喔。」然而爸爸屬於中國新青年時代的大學生,思想開放中又帶點封建,覺得玩音樂會玩物喪志,對自己前途沒有幫助。他希望男生長大後要工程師、會計師、律師等的工作,我當時很不服氣。 當時,有鋼琴老師上門教家姐彈琴,每次上堂我就站在後面,偷看老師在教甚麼。等老師走後,我就乘機爬上鋼琴,憑著記憶去彈。爸爸看見便笑言:「不錯嘛!一個人的學費,兩個人學。」奇妙的是,之後我真的自學而學懂了! 爸爸媽媽跟我說,若果我在小學升中試考得好成績,就讓我正式學琴,就是這樣我為了這麼吸引的offer就努力讀書,結果就讓我考上了中學,而父母沒有食言。就這樣開始了我的音樂旅程了! 有些父母硬要子女成為學彈琴,結果無論他怎樣練習,成績都只是一般,令人十分灰心。不過從以上的往事,可見要做音樂家,就離不開音樂天份。怎樣去判斷一個人對某件事有沒有天份呢?若果你做這件事能事半功倍,就代表有天份;反之就只會事倍功半。若果子女對某方面的事沒有天份,不要強來,可考慮培訓他其他方面的專長。

撰文:吳秉堅 建築系碩士,曾經做過建築師、私人地產發展商。 在人生的下半場,回歸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全職作曲、鼓勵年青人投身音樂事工, 以及在教會訓練音樂人。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